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1期 民99年5月 儒學新書提要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

李玉良、羅公利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6頁 2009年8月

李玉良,南開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青島科技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翻譯、典籍翻譯、翻譯理論、文化傳播、翻譯實踐。著有《《詩經》英譯研究》、《英語名作佳譯賞析》等書,又有《米與鹽的年代》等譯著。

羅公利,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青島科技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非營利組織、高等教育管理。著有《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創新與發展》(與肖焰桓、邊偉軍合著)一書。

本書為專題計畫之研究成果,從考察《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及《荀子》五部經典之英文翻譯出發,探討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流傳的情況。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目前西方所流行的翻譯本,一方面便於西方世界接觸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卻也因譯文中許多「有意和無意的歪曲和舛誤」,致使讀者產生誤解。因此作者期望考察原文與譯本的差異,藉以了解西方世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傳播情形,進而修正過去的舛誤,並制定未來傳播儒家思想的策略。

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簡介西方翻譯、傳播儒家典籍的階段發展,此議題之研究現況、研究意義。第二章「儒家思想源流」,概述儒家思想及儒家思想的發展。第三章「儒學經典翻譯研究」,選出各典籍之重要譯本──《大學》、《中庸》選理雅各、龐德;《論語》選理雅各、韋利、劉殿爵、龐德;《孟子》選理雅各、劉殿爵、萊耶爾;《荀子》選諾布洛克、沃岑、達博斯──與原文(或與重要注本)比對,指出錯誤、並加以評價。作者總結認為,譯本之錯誤或來自「文化誤讀」,或源於「語言差異」,「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西方國家民眾對儒家經典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必須加以糾正」。第四章「儒學核心概念翻譯考析」,分析「仁」、「禮」、「忠」、「孝」、「君子」五個關鍵詞在各譯本中的翻譯,並討論適合的譯法。第五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本章分為六個面向談論:十九世紀末以前西方傳教士與漢學家、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漢學家、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儒學界、海外華人、網路及其他媒體、孔子學院,討論儒家思想的傳播情況,最後論儒家思想對當代西方社會的影響。第六章「未來儒家思想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戰略」,則討論目前所遭遇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及儒家思想傳播的未來展望。

過去討論東西文化交流,偏重於對西方的接受,而較少注意到東方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情形。尤其儒學研究,往往著重在以他者映照自我,而較少注意到自我在他者眼中的形象。本書之長,即在提供此一對向的考察與思索,相信對於關注儒家與其他思想之對話,以及儒學未來發展者,應能提供不少觸發。而作者長於翻譯,更使本書展現了細密的語言對照分析。

不過,由第三、四章將譯本打散處理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作者之立場,較偏重在指出譯本之舛誤。然而,譯文之中,必然包含譯者面對語言、時空、文化等等差異所做的彌補工作。由此看來,我們或許可以將譯本視為一種廣義的注本。則除去翻譯文本因「語言差異」而不可避免的出入與錯誤,所謂「誤譯」,也可能正是譯者對文本所做的「詮釋」。觀察譯者的「詮釋」以及背後思考,再行討論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的變異與發展,或許更能彰顯出此種比對工作的積極意義,也更能進行平等的對話。(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0期 民99年4月 儒學新書提要

思孟之間儒學與早期易學史新探

陶磊著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71頁 2009年6月

作者陶磊,主要研究易學與《淮南子》,曾發表〈《淮南子‧天文》與古代數術〉、〈〈繫辭傳〉“易有太極”章要旨釋論〉、〈早期儒家與易學〉等相關論文,另著有《《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2003年)、《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2008年)等書。

本書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一為上篇「禮與儒家哲學的展開──思孟之間」,是作者近年研究「早期儒家」的成果;二為下篇「早期易學史新探──以出土文獻為基礎」,是以《從巫術到數術》一書為基礎發展而成。作者希望能藉由深入研究新材料,探討古代宗教與哲學的關係,進而呈現軸心時代中國文明突破的樣態。在此關切之下,本書前後兩篇雖各有主題,但都以出土文獻為基礎,亦皆牽涉到宗教與哲學的關係,因而所論頗可相映。

上篇,含緒論與結論共十章,包含緒論「從宗教到哲學」、「人道的展開──郭店儒簡的思想世界」、「性之德,合內外之道也──早期儒家的弘道之路」、「《內業》與《大學》」、「子思《中庸》思想新論」、「「思孟五行辨析」」、「《五行》與神秘主義」、「思孟之辨」、「試論儒家思孟一系的主體性論說」、結語「禮與理」。

作者分析郭店儒簡,討論「性」與「理」在子思(郭店簡)至孟子之間的發展與變化:郭店簡以「性」稱「有血氣心知者」的本體,而以「理」稱「無血氣心知者」的本體;孟子獨以「性」作為萬物之本體,但放棄了「生之謂性」的一面。故子思較重視展現萬物差異、「性」發於外之「情」,而孟子則較重視「有血氣心知者」,遵循「理」之主體作用。再者,作者亦指出,「禮」即是「以人性之理為基礎」,又「以彰顯、實現人性之理為目的」。早期儒家的理想,即實現天所賦予的性(在人)、理(在物),而禮便為此理想提供實踐時的典範。

下篇,含引言及結語共十章,包括引言、「《繫辭傳》「易有太極」章與數字卦──卦為圓體理論」、「《周易》用九用六與數字卦用「十」含義試解」、「《連山》試解」、「易象源起論」、「理性與神秘之間:《周易》卦爻辭的地位」、「孔子論易與三易融合」、「巫史之辨:易在占卜中的運用」、「《易傳》與孟京易學」、結語。

作者認為,《連山》、《歸藏》、《周易》是早期易學的三個流派;而三《易》之中,獨《周易》偏重「變易」之義,崇尚變革而重爻義。但《周易》少言「象」,物象之義自有源流。春秋時代孔子論《易》以後,三《易》走向融合,別開義理之途,並開始以卦象論卦爻辭。因此《易傳》論《易》,實以《周易》為主,兼含《連山》、《歸藏》。此外,作者指出,漢、宋之學,實皆源於先秦,屬於兩種不同的學術典範,惟因象數易學符合「易學從巫術到數術發展的內在線索」,因此較早盛行,而義理易學則需待後人之發展。(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0期 民99年4月 儒學新書提要

孔子這個人與他所面對的問題

邵耀成著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7頁 2009年1月

作者邵耀成,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數學與文學碩士,史丹佛大學哲學博士。目前從商,並於香港《南北極雜誌》發表連載小說《石龍王朝》,其後於1985年出版;除此之外,另於香港及美國華人期刊發表超過五十篇雜文。2005年起開始轉向研究《文心雕龍》與孔子的相關論題,並已發表〈試論劉勰二層次的“創作論”〉一文。

本書宗旨,在於「嘗試把孔子放在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的位置上,來看他所生活的社會,他所面對的時代和社會問題」,並「引發起大家對孔子以及他的時代做進一步的討論」(〈前言〉)。本書原本是沒有註解的「大眾版」,後改寫成「學術版」,重新刊成此書。

全書除「附錄」之外,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時代背景」,概述春秋末年之政經與魯國情況;第二章「孔子生平」,以年表為綱,加以作者對事件的述評;第三章「孔門弟子」,介紹孔子重要弟子之生平事蹟及背景資料,以及孔門教育之方式與教材;第四章「孔子所承傳的文化與思想」,以禮與神話、父系社會焦慮與母系社會價值觀、易學之文化背景和思維傳統,說明孔子所面對的時代背景;第五章「孔子的思想」,則分別討論仁、禮之概念、孔子之倫理美學觀、天命觀、及君子一詞所代表的自我價值觀。附錄部分則包含孔子生平史事的辨說,以及書中所載之人名、地名、《論語》引文等相關資料整理,此外並附有索引,提供讀者檢索利用。

作者既兼有數理背景,復受海外漢學陶冶,因此本書時有不同於一般論述的觀察角度與引證資料,提供讀者不同思考角度外,亦頗富趣味。另外,作者有感於「要以平常心來看孔子這個經過二千四百年神化,又經過近一百年醜化的人物,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極著力於重述史料,並加拾遺補缺,筆下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栩栩如生,可見作者之文筆造詣。

但綜觀全書,亦有小疵。本書以體製宏大,頗見規模,但對於歷來研究成果之吸納,卻有所不足。許多前人已有深入討論或精闢見解的問題(如仁、禮之觀念,或弟子出身等等),均未見作者述及或回應,是美中不足之處。再者,作者之敘寫具體生動,但鎔鑄史料之際,詮釋分際或可商榷。如說子路「在遇見孔子之前,就有一定的知識水平,這還得拜他姊姊領養校誨之功」,然文獻中相關資料僅有子路因「寡兄弟」而不忍除姊之喪(《禮記‧檀弓上》),似未曾及其姊之教養;這類例子尚有不少,由於未必附註引據,讀者宜察之。(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