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4期 民99年8月 儒學新書提要

先秦思想札記

唐代興、左益著 成都市 巴蜀書社 355頁 2009年9月

唐代興,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主要關切「當代人類如何才能理性地存在發展」,並嘗試建立涵括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政治哲學、教育哲學之「本土化的當代新哲學」──「生態理性哲學」。著有《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憲政建設的倫理基礎與道德維度》、《生態理性哲學導論》、《優良道德體系論》、《公正倫理與制度道德》、《利益倫理》等書,近期將出版《倫理學體系》第一卷「倫理構建的知識論原理」。

左益,重慶文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高等學校德育及行政管理,曾發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60年經驗回顧〉、〈社會文化環境與未成年人成長〉等多篇論文。

本書為作者《先秦思想新論》研究的「前期準備性工作」。作者雖非專治先秦思想,但因於「融通中西的努力往往需要注目其源流」,且認為現有的思想史脈絡,不夠「尊重思想生成發展的歷史事實本身」,因此著手進行此一研究主題,「以求展示先秦思想生成、發展的整體圖景和價值藍圖」,此為本書撰述主旨。

作者並進一步指出,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傳統,已經遠離了現代中國人的認知,很多人只知西方哲學、只知馬克思主義。為了「增強國人的精神底氣和思想自信心」,有必要「還原(先秦哲學思想的)歷史境遇和時代語境」。因此作者聚焦於管子、老子、孔子,並與泰勒斯、柏拉圖的思想比對(其他先秦各家思想,如孟子、法家諸子、文子、楊朱等,則間出於文中),期能說明先秦哲學思想在許多方面優於古希臘哲學。

本書主要提出兩項觀察:其一,管仲「以霸稱王」的「霸王學」,是「架通先秦早期與先秦思想的橋梁」,上承前代的原初思想,下啟老孔諸子之學說。其二,先秦諸子之思考,都是為了解決「天下道術分裂」的問題,因而各以不同方式弘揚「以王道為目的,以民道為手段,以天道為依歸」的思想傳統。全書除前言外,分為五大部分,其下共分十三章:「王道主義:先秦思想生成之源」,包括第一章「道德典範虛構:上古思想生成及其藍圖」、第二章「先秦思想源頭生成的文化土壤」;「管仲霸王學:先秦的思想開端」,包括第三章「管仲霸王學思想及其基本精神」、第四章「管仲『水』本體論哲學及其貢獻」、第五章「霸王學生成的思想淵源及其精神指向」;「大道哲学:獨響寰宇的思想豐碑」,包括第六章「老子大道哲學的思想精髓」、第七章「老子德治主義國家理論」;「君子儒學:以仁入禮的聖王藍圖」,包括第八章「孔子的人生追求及思想指向」、第九章「孔子哲學的精神歷史學和精神形態學構成」、第十章「順性踐行:孔顏人格世界中的顏子精神」、第十一章「孟子『仁政』理想中的普遍利益精神」;「自然與道德:先秦人性論的兩種路向」,包括第十二章「自然主義人性論概觀」、第十三章「善惡人性論:血緣宗法專制的内在基石」。

本書所採取之研究進路及闡釋,雖有可進一步商榷者,但此作未嘗不可視為現代學者對於先秦思想的新詮解;加上作者亟欲藉此「重建」文化傳統與民族自信心,參照對岸當前諸多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之相關現象,更使本書之論述,頗有可堪玩味、思索之處。(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3期 民99年7月 儒學新書提要

黃老「法」理論源考

王沛著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22頁 2009年12月

王沛,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先秦、秦漢法律史及出土法律文獻。另發表有〈《老子》法哲学中的「常」與「名」〉、〈古文獻與古代法律二題〉、〈《鶡冠子》與戰國時期的「法」觀念〉、〈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法律思想〉、〈《黄帝帛書》與黄老法律思想〉等學術論文十餘篇。

本書從法學角度切入,討論黃老之學興起、遭遇困境、試圖解決困境、乃至最後衰落的發展過程。據「導論」所言,本書所採取之研究方法,計有三徑:其一是藉由「文獻互證」,分析新出黃老文獻中特殊詞句的語境、分判文獻前後時期,以及參照當時的思想史與制度史背景;其二為藉由「統計」法,分析關鍵詞出現之頻率及用法,以展現時人運用詞彙時的觀念變化;其三則借鑑「譜系學」方法,嘗試分析戰國時期黃老、老莊兩道家學派的關係,以及關鍵詞的演變情況。

全書在「導論」之下,共分六章:第一章「傳統理論的困境」,以「周人觀念中的法律」、「何以成為法律」、「後西周時代的探索」、「道術將為天下裂」四題,討論戰國中後期黃老學之法理論出現的前緣背景;第二章「新思潮的興起」,則以「戰國早期的法概念」、「黃老理論的介入」、「新概念的誕生」、「道生法」、「名的門檻」五題,討論黃老學法理論的興起過程與內容;第三章「恆定的『法』:無為」及第四章「機動的『法』:刑德」,則進一步探討黃老學法理論的兩大概念;第五章「『法』的工具化」,討論黃老學法理論在秦漢時走向僵化的衰落過程;最後第六章「結論」則為全書總結,作者以黃老為道家統緒,進而向下鋪展戰國道家學說的發展脈絡,並分析「法」概念演變之情形與原因。書末另附錄作者〈《莊子》外雜篇中的黃老法律觀〉一文,及本書之參考文獻。

本書為作者增修博士論文所成,因此條理井然、論旨一貫。近年來,黃老之學相關文獻的研究漸興,作者由「法」切入,藉此通貫黃老之學的發展,進而觸及先秦至兩漢的學術脈動,是本書之特色。而書中並提出一些修改、或建構現有學術史的見解,其說然否,想亦可提引出不少討論。(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教育大學 儒學中心電子報 第23期 民99年7月 儒學新書提要

東亞陽明學

[韓]崔在穆著 朴姬福、靳煜譯 北京市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頁 2009年9月

作者崔在穆,畢業於韓國嶺南大學哲學系、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現任韓國嶺南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中、日、韓三國之陽明學,另著有《王陽明的生涯與思想》、《東亞陽明學的開展》等書,另撰〈陽明學在韓國的變遷──霞谷陽明學思想在東亞的地位〉、〈韓國、日本吸納陽明學之特徵──以鄭霞谷和中江藤樹對「致良知」的解釋為中心〉、〈空虛之實學──太虛思想的陽明學之轉折〉等學術論文,目前正著手撰寫《東亞近代陽明學》一書。

譯者朴姬福,吉林延邊大學經濟法律系畢業,現任職於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譯作包括經濟、法律、哲學、幼教等領域之資料、論文、書稿。靳煜,吉林延邊大學朝鮮語言系畢業,現任延邊電視台翻譯,譯有《中國朝鮮族通史》(文學部分)、《中國朝鮮族文學作品精粹》(部分)等書。

本書(指中文版)為吳光主編之「陽明學研究叢書」之一。作者長期關注於陽明學,並欲由此觀照中日韓三國學術、東亞世界、人間、乃至於「歷史」(見本書自序),思精慮深,而本書即展現作者治學之成果。又,為展現東亞陽明學之現狀,主編於書末另附錄韓國學者梁承武所著之〈當代韓國陽明學的研究活動及未來課題〉,及日本學者永富青地所撰〈近十年陽明學研究日文論著目錄(1998-2008)〉兩篇文章。

本書討論重點為:一、陽明學的確立及其思想體系;二、陽明學在韓國的發展;三、陽明學在日本的發展;四、日、韓兩國陽明學的比較。除「前言 作為『方法』之陽明學」外,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陽明學形成的思想背景」及第二章「陽明學的致良知論」,乃「以陳獻章、湛若水心學為中心考察明初思想界與心學潮流」,並分析陳、湛和王陽明兩種心學的分途;作者指出,陳、湛的心學是理學轉化為心學的關鍵,但相較於兩人「靜態」的心學,王陽明「動態」的心學更能夠形成潮流,推展影響力,因此「致良知」之說,在中、日、韓三地均不斷受到後繼者以不同的方式加以開展。第三章「陽明學在韓國的展開」,以鄭齊斗的「良知體用論」為討論中心;作者認為,不同於中、日學者三教合一的傾向,鄭齊斗的良知體用論「忠實地繼承了儒學內部的性善論」,並且試圖解決陽明心學中「對良知的混沌一體性、完全性、主觀性和主體先天性過分強調」的問題,「將良知在體與用的合理框架內加以理解,成為同體制教學(朱子學)也有連繫的環節」,此實為韓國陽明學的特徵。第四章「陽明學在日本的展開」,以中江藤樹的「太虛」思想為討論中心;作者指出,「太虛」與「致良知」合一,脫離純粹宇宙論而加入實踐論、修養論的面向,是日本陽明學不同於中、韓兩國的重要特徵。第五章「霞谷學與藤樹學的比較理解」,則以鄭齊斗的良知體用論與中江藤樹的致良知論作比較,藉以闡明日、韓陽明學的異同;作者除了分析鄭齊斗「以『理』為中心的尊性之學」與中江藤樹「以天命為前提的明德中心之學」二者重要的不同處外,也指出,兩人都將「致良知」解釋為「至良知」,且皆重修己以致流向陽明學右派,是日、韓兩國陽明學主要的共同特質。第六章「終篇」,除歸納全書,作者亦據陽明學在各地產生變異的現象,質疑一味將具有豐富層次與討論空間的學術問題,草率納入一個統一框架的作法。(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