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世家>嫡系後裔褒賜表

◎官定孔子尊稱表
 

尊稱 朝代年號 西元
褒成宣尼公 漢平帝元始元年 1
褒尊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 92
文聖尼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 492
鄒國公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 580
先師尼父 隋文帝開皇元年 581
先師 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先聖 唐太宗貞觀二年 628
宣父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637
太師 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
隆道公 武周天綬元年 690
文宣王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739
玄聖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
至聖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1012
文宣帝 西夏仁宗人慶三年 1146
大成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307
至聖先師 明世宗嘉靖九年 1530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 1645
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十四年 1657
大成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民國二十四年 1935

◎嫡系後裔褒賜表

爵位 褒賜朝代年號 西元
2 伯魚 泗水侯 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 1102
3 子思 沂水侯
沂國述聖公
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
元文宗至順元年追封
1102
1330
4 子上      
5 子家      
6 子京      
7 穿 子高      
8 子順      
9 子襄 奉祀君 漢高祖十二年 B.C.195
10 子貞 博士 漢文帝  
11 子威 博士 漢文帝  
12 延年   博士 漢文帝  
13 次孺 關內侯 漢元帝永光元年 B.C.43
14   關內侯 漢成帝綏和元年 B.C.8
15   關內侯 漢哀帝建平二年 B.C.5
16 長平 褒成侯 漢平帝元始元年 1
17   褒成侯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四年 38
18 君益 褒成侯 
褒亭侯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
72
92
19 君曜 褒亭侯 東漢安帝延光三年 124
20   褒亭侯 東漢靈帝建寧二年 169
21 子余 宗聖侯 曹魏文帝黃初二年 221
22 伯起 奉聖亭侯 晉武帝泰始三年 267
23 成功 奉聖亭侯 晉明帝太寧三年 325
24   奉聖亭侯 東晉  
25   奉聖亭侯 東晉  
26   奉聖亭侯 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 442
27 敬山 崇聖大夫 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 473
28 靈珍   崇聖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
29 文泰   崇聖侯 (不詳)  
30   崇聖侯 (不詳)  
31 長孫   恭聖侯 
鄒國公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
550
580
32 嗣惁   紹聖侯 帝大業四年 608
33 德倫   褒聖侯 唐高祖武德九年 626
34 崇基   褒聖候 武周證聖元年 695
35 璲之 藏暉 褒聖侯
文宣公
唐玄宗開元五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717
739
36   文宣公  
37 齊卿   文宣公 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
38 惟晊   文宣公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 818
39   文宣公 唐武宗會昌二年 842
40 國文 文宣公 唐懿宗咸通四年 863
41 昭儉   文宣公  
42 光嗣 齋郎 泗水主簿 唐哀宗天祐二年 905
43 仁玉 溫如 文宣公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 932
44 不疑 文宣公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978
45 延世 茂先 文宣公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6 聖佑   文宣公 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宗願 子莊 衍聖公 宋仁宗至和二年 1055
47 若蒙 公明 奉聖公 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若虛 公實 奉聖公 宋哲宗元符元年 1098
48 端友 子交 衍聖公 宋徽宗崇寧元年 1102
49 文老 衍聖公 金太宗天會十二年 1134
  錫老 衍聖公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 1132
50 元濟 衍聖公 金熙宗皇統二年 1142
  元會 衍聖公 金世宗大定三年 1163
  季紳 衍聖公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 1154
51 元措 夢得 衍聖公 金章宗明昌二年 
元太宗五年
1191
1233
  文遠 紹先 衍聖公 南宋光宗紹興四年 1193
52 昭度 衍聖公 元太祖二十一年 1226
  之全   衍聖公 元憲宗元年 1251
  萬春 耆年 衍聖公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 1225
53 世安 衍聖公 元成宗元貞元年 1295
  景清 衍聖公 南宋理宗紹定四年 1231
54 思誠   衍聖公 (不詳)  
  思晦 明道 衍聖公 元仁宗延祐三年 1316
55 克堅 璟夫 衍聖公 元順帝至正六年 1340
56 希學 士行 衍聖公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
1355
1368
57 言伯 衍聖公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1384
58 公鑑 昭文 衍聖公 明惠帝建文二年 1400
59 彥縉 朝紳 衍聖公 明成祖永樂八年 1410
60 承慶 永祚 衍聖公 (不詳)  
61 宏緒 以敬 衍聖公 明代宗景泰元年 1450
  宏泰 以和 衍聖公 明憲宗成化五年 1469
62 聞韶 知德 衍聖公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 1503
63 貞幹 用濟 衍聖公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 1546
64 尚賢 象之 衍聖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1556
65 胤植 懋甲 衍聖公 明熹宗天啟元年 1621
66 起呂 衍聖公 清世祖順治五年 1648
67 毓圻 鐘在 衍聖公 清聖祖康熙六年 1667
68 傳鐸 振路 衍聖公 清世宗雍正元年 1723
69 繼濩 體和 衍聖公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贈 1735
70 廣棨 京立 衍聖公 清世宗雍正九年 1731
71 昭煥 顯文 衍聖公 清高宗乾隆九年 1744
72 憲培 養元 衍聖公 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 1783
73 慶鎔 陶甫 衍聖公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 1794
74 繁灝 文淵 衍聖公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1841
75 祥珂 觀堂 衍聖公 清穆宗同治二年 1863
76 令貽 燕庭 衍聖公 清德宗光緒二年 1876
77 德成 達生 衍聖公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民國九年 
民國二十四年
1920 
1935
78 維益   (早逝)    
79 垂長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民國九十八年 2009

(製表: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世家>著名後裔

◎先秦
第3代 字子思。受學於曾參,傳學至孟子,開創先秦儒家的「思孟學派」。
孔穿 第7代 字子高。戰國魯人,楚、魏、趙三國皆欲聘請,辭而不就。
孔謙 第8代 字子順。魏國相。欲推行改革,但魏王不採納,遂辭官。
◎秦代
第9代 字子魚。據說他在政府焚滅民間藏書時,將許多儒家典籍藏在家宅牆壁之中。
◎漢代
孔安國 第11代 字子國。西漢博士,學識淵博,包括司馬遷在內,許多漢儒都尊奉為師。詳參歷代重要儒者項下之孔安國條。
◎魏晉南北朝
孔融 第20代 字文舉。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唐代
孔穎達 第32代 字衝遠,又作沖遠、仲達、沖澹。奉敕主編《五經正義》,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義疏之大成。詳參歷代重要儒者項下之孔穎達條。
◎五代十國
孔仁玉 第43代 字溫如。其父孔光嗣時,發生孔末之亂(參見孔氏譜系條),孔氏子孫多被殺害。因此繼嗣的孔仁玉被孔氏後代尊稱為「中興祖」。
◎宋代
孔宗願 第46代 字子莊。第一代衍聖公。歷代對於孔子嫡系後裔的封號混亂,孔宗願上書奏請統一,於是詔封「衍聖公」,後世均沿用。
孔文仲 第47代 字經父。與弟孔平仲(字義甫)、孔武仲(字常父)俱有文名,黃庭堅說宋元祐年間,有「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元代
孔思晦 第54代 字明道。編修孔氏家譜,上書追封孔子父、母,又受命增置尼山書院。
◎清代
孔尚任 第64代 字聘之,又字季重。著有名劇《桃花扇》,為當時兩大劇作家之一,時稱「南洪北孔」。
孔繼 第69代 字體儀。著名儒者,以經學名,著有《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校刻文獻通考序〉等。
孔廣森 第70代 字眾仲,一字約。著名儒者,以經學、音韻學名。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詳參歷代重要儒者項下之孔廣森條。
◎民國
孔祥熙 第75代 字庸之。銀行家,亦曾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其於政商界的作為,造就近代史上「孔氏家族」之勢力。長女令儀、次女令俊(又名令偉,即「孔二小姐」)。
孔德成 第77代 字玉汝。近世重要儒者,以三禮、金文名;曾任考試院院長、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民國成立後,請撤世襲封爵,故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又主編《孔子世家譜》,於民國二十六年出版。
孔德墉 第77代 主編《孔子世家譜》,歷時十三年,於民國九十八年九月出版。
孔令馥 第76代 藝名謝雪心。橫跨多界的香港資深藝人,
孔繁鐘 第74代 與弟孔繁錦,俱獻身於精神疾病之治療與研究。
孔令傑 第76代 改名孔傑。著名職業圍棋棋手。

(製表: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世家>孔氏譜系

由於孔子的重要地位,漢代以降,歷代都以尊奉孔子後裔、維繫聖人血脈,做為彰顯學統不墜的重要象徵。因此孔氏譜系從春秋記錄至今,是金氏世界紀錄中「世界最長的家譜」。宋神宗元豐年間以前的孔氏家譜,只記載了嫡系(長子)的傳承,至四十六代孔宗翰才創修族譜。明孝宗弘治年間續修,當時還規定以後每六十年(逢甲子)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然而後來並未遵守,有明一代其後僅有熹宗天啟年間的續修;清代也只有聖祖康熙、高宗乾隆兩朝再度續修。

由於孔氏子孫日益繁衍,為了便於區別輩份,孔氏自明惠帝開始,便依據固定字序取名,自五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所排定的字序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五十字是明代以後修譜排定輩序時的重要依據。

下至民國,十七年時,孔家倡議重修「合族大譜」,由七十七代嫡長子孔德成主持,於民國二十六年完成,雖歷經抗戰動亂,召集纂修不易,但也有三百二十五部之多,並收入不少本失聯繫的支脈。

民國八十年代間,重修之議復起,至民國八十五年,七十七代孔德墉銜命主持家譜續修,組織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於民國九十八年完成,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為免誤收,歷來修譜時都很注重入譜身分的限定,主要是防異姓血脈雜入譜中。不過,因應時代變遷,孔德墉譜對於入譜身分有重要的變革:將女性、少數民族、及外籍後裔均納入譜中。因此本譜比孔德成譜的卷秩更為繁浩,但也展現出孔子後裔開枝散葉的景象。

根據孔德墉譜,孔子的後裔已經繁衍至八十三代,嫡系目前到第八十代,為民國九十五年出生的孔佑仁。

單以嫡系家譜來說,雖然例由嫡長子相承,但是其中也有多次變動。最特殊的一段是四十八到五十三代間分出的南北兩宗。時值北宋欽宗靖康年間,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嫡長子孔端友率族人隨宋室南渡,在南方(今浙江)建立家廟,是為南宗;其弟孔端操留於曲阜祖廟,是為北宗。元朝統一後,南宗五十三代孔洙讓位給北宗孔治,於是傳承回歸一系。

至於其他變動的原因,一則是嫡長子無子:三十二代、四十六代、北宗五十代,皆因嫡長子無子而改傳嫡次子(或前代嫡次子之長子)。其二則是政治因素:四十七代孔若蒙及六十一代孔弘緒的爵位被廢,改由其弟嗣位,後來才又回傳給其嫡長子。另外也有血脈認定的問題。

由於自漢以後,官方慣例會册封孔氏的嫡長子(參見嫡系後裔褒賜表),不僅有爵位,也有采邑或俸祿,不免引起覬覦。在四十二代孔光嗣至四十三代孔仁玉之間,曾引發一場孔氏家族的屠殺。此事源起於南朝宋時,朝廷令孔府墓地旁的五戶人家充任孔府繇役,這五戶人家因而隨姓孔,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乾化年間,五戶的後裔孔末見天下大亂,遂殺害孔光嗣及曲阜闕里的孔氏後裔,自行主孔子祀。直到十數年後,才有人將孔末竊位之事報告官府。後唐明宗處死孔末,並尋回匿於外祖父母家的光嗣嫡子孔仁玉嗣位。因此,孔仁玉亦被稱為「中興祖」。宋以後,孔仁玉之後被稱為「內(院)孔」、「真孔」,孔末之後則被稱為「外(院)孔」、「偽孔」,兩方仍持續發生爭鬥。這也就是後來修譜時格外防範雜入的原由。(撰稿:吳曉昀)

◎孔氏譜系簡表 (請參見孔廟網頁)(製表:吳曉昀)



longskyfreedom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